首页 - 实验平台 - 大文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 正文


大文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简介

创建时间:  2024/06/14  单子鹏   浏览次数:   

一、实验平台定位

上海大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作为学校大文科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平台,秉承“开放、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虚拟仿真环境。该中心聚焦于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社会心态分析、经济统计与金融模拟等多个领域,通过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与实践体验,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的社会治理专业人才。

二、团队人员及构成情况

实验中心拥有一支由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的产教融合实验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及实验员2人,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95%的成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团队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行业领军专家和技术精英组成,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指导。

                                                                        表6-1 实验中心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职称

职务

备注

1

范明林

教授



2

张海东

教授



3

袁浩

副教授



4

黄晓春

教授



5

杨锃

教授



6

彭善民

教授



7

盛智明

教授



8

程明明

副教授



9

陈佳

副教授



10

陈蒙

副教授



11

汪丹

副教授



12

庞保庆

副教授



13

陈伟

副教授



14

阳方

副教授



15

黄苏萍

副教授



16

张天明

讲师



17

赵宇阳

讲师



18

陈慧菁

讲师



19

任威达

实验员



20

陈彩霞

实验员



21

程金

实验员



三、支撑专业

实验中心紧密围绕社会学、社会工作、经济学、金融学等核心专业,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这些专业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支持。同时,中心还积极拓展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与创新。

四、实验课程

实验中心开设了多门与城市治理、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经济统计及金融模拟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大型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方法、金融模拟交易与量化研究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实验项目

中心基于云端构建的城市治理数字底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实时的上海城市治理及人口大数据,结合多个应对场景构建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环境。目前已形成5个人工智能辅助城市社区治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涵盖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服务、多主体治理协同、社区养老服务实践与城市社会参与等多个领域。

六、实验室环境

实验中心拥有四间现代化的教室,分别能够容纳10-50人不等,为师生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学习空间。实验室配备了最先进的脑电检测设备、教学辅助设备和智能分析软件,如南康调查系统、ARCGIS、科大讯飞训练平台、STATA等,能够满足虚拟实验室等教、学、研一体化需求。同时,实验室还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

七、实验成果

实验中心在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医务社会工作、精神健康干预、养老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近三年来,通过定期组织城市治理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治理模拟训练和知识技能竞赛等活动,成功培育了多支优秀学生团队参加国家级大赛并获得挑战杯国家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殊荣。团队成员参与到“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的基层治理赋能服务,同时参与《医务社工基本服务规范(上海地标)》《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上海市安宁疗护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上海地标)》《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上海地标)》《殡葬社会工作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制定,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

实验平台还充分发挥其在长三角及上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心承担的各类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省部级委托的重要课题。改革创新卓有成效,“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在2022年被教育部确立为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更赢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以上领导的重视与批示,共计达到12篇之多,充分彰显了实验室在社会服务领域的深厚影响力和卓越贡献。其次,实验中心不断拓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社会治理、健康与临床社会工作实训基地建设完备显特色优势。依托与民政部门、组织部、卫健部门的紧密联系,在社会治理、健康、残障康复、老年和青少年等领域建立了70多家实训基地,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和虚拟仿真平台,将课程实习、督导、海外学习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特色化的虚拟仿真培养体系,并培养了大批从事社会治理研究以及社会工作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多位优秀毕业生引领专业发展,社会服务和专业影响力突出。实验中心参与到“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的基层治理赋能服务,同时参与《医务社工基本服务规范(上海地标)》《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上海市安宁疗护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上海地标)》《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上海地标)》《殡葬社会工作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制定,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实验中心的教学实力与科研水平,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中心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与科普宣传

3、社会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入口:

社会学院: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社会学院张文宏教授牵头申报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功入选。

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是教育部于2021年首次启动的建设项目。2021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等,旨在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虚拟教研室,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是一个全国性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系跨院、跨校、跨地区的新形态教学组织。教研室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优秀的教师团队、坚实的合作基础,除我院相关课程组教师外,还包括来自我校计算机学院以及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相关课程核心主讲教师。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重建的第一家社会学系,自恢复之初即开设了多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研室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出版了多本相关教材,在社会调查、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等方面颇有建树。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近十年来每年暑假都举办“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修班”系列课程,参训学员近万人,教研室多位成员既是研修班的组织者,又是讲授者。

该教研室有着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有4间多媒体教室,3间调查实验室,搭建了面访、电访和网络访问调查平台,无缝实现线下+线上教研目标,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2021年夏季学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与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院在上海联合开展了基于电脑辅助调查系统的入户调查,将社会研究方法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教研室还与金科智慧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为社会研究方法的教学创新提供外部支持和实践基地。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入选,将有力推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的教师教学研究新模式,构建“智能+”教学组织建设新途径。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虚拟教研室的试点建设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强基础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为学院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